他,普通,平凡,走在路上谁也不会注意到他有什么普通,2011年他与一般的同学一样,怀着对大学的无限憧憬来到了宁职院,但是唯一不同的是,跟他一起来到大学的还有厚厚一本他为自己制定的未来50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他就是宁职院海天学院生管专业,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得主“Smart Way”便携式短途代步车研发者,WIKI——郑威奇。
初见
初见郑威奇,一副黑色粗框眼镜,常挂脸上的笑容,显露出的是阳光,一个憨厚开朗的胖子,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随着交谈的渐渐深入,透露出的却是与其年龄不相符的睿智和谈吐。
浅谈那些年
跟郑威奇谈论到他的大学,他沉思了一会儿,淡淡的开始讲述了他的大学,对于他所在的班级,当所有同学都在为大学的放松而欣喜狂欢,当所有同学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生活,还未摸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时候,他毅然拿起相机开始研究摄影,整日在工作室捣鼓着各种机械,这些枯燥的行为让他的同学难以理解,但是这些让他的同学难以理解的行为最后却为他的后来埋下了一个伏笔。
无心插柳柳成荫
聊到“Smart Way”,与其他挑战杯奖项得主的反应不同,从郑威奇的脸上并没有看到过多的表情,对于“挑战杯”全国一等奖这个头衔他仿佛不是很在意。后来的谈话渐渐也了解到了“Smart Way”这个项目的具体成因。与挑战杯其他的作品不一样的是,这个作品的最初雏形竟然仅仅只是郑威奇的一个课程设计,但与其他课程设计最后胎死腹中的结局不同,这个项目最后不仅活了下来,并且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Smart Way”的“前世今生”
Smart Way的研发过程,是郑威奇聊的最细致的一个环节,他说设计这辆便携式代步车之前,他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首先这是一个对于现代拥堵的交通环境提出解决方案的项目,面对日益拥堵交通,研发一种携带方便,占地面积小的便携交通工具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有很大的意义,而WIKI此时盯上就是折叠式电动滑板车,一种以儿童玩具——“滑板车”为原型,加上电力驱动,并且能够折叠储存的微型交通工具。郑威奇通过对市场上现有的电动滑板车进行的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发现现在市场上所有的电动滑板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和瑕疵,甚至一些电动滑板车因为设计上的缺陷,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还会给用户带来严重的人身伤害,郑威奇说在研究阶段购买的一辆电动滑板车就是因为前悬挂设计缺陷,导致了车身部分材料的强度不足,在骑行时造成车身材料的疲劳断裂,他也因此受伤。
在对这些缺陷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后,郑威奇开始他设计理想中的折叠式电动滑板车,而他设计出的第一稿就是后来的Smart Way雏形,最初的设计稿经过了专业老师的指导和一系列严格的应力分析等检验之后,Smart Way的第一款样车概念设计才正式出炉,进入正式的加工之后,郑威奇奔波在各个加工厂之间,车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在他亲自监督下完成。作为Smart Way最重要的动力部分的轮毂电机,是郑威奇最花时间的一个部分,他前前后后共找了几十家的轮毂电机生产厂家,最终才找到了一家能够生产符合要求电机的厂家。
在为Smart Way安装上车辆“心脏”的轮毂电机之后,另一个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如何为轮毂电机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电力输出,虽然Smart Way采用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电力控制系统,但是采用何种电池才能让这套电力控制系统发挥作用,为此郑威奇拜访了中国材料研究所等机构,最终决定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作为电动滑板车的电力来源,至此Smart Way才算是正式完成。
浅谈得奖
说到得奖,作为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的得主,郑威奇自己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当时参加比赛时,他基本没有假期,通宵达旦的干了好几个月,才把比赛准备的万无一失,最后比赛也如愿以偿的得了一等奖,这在他看来都是顺理成章,反而对于他来说,Smart Way最初的研发和制造的过程才是他最具成就感的时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没有前面的奋斗和努力,或许这后面的一切都是奢望,顺理成章的背后汗水只是被光鲜表面掩藏而显得不耀眼而已。
采访手记
“经过了这么多年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中应该被创造的东西基本上已经都被制造出来了,所以想要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一种新的产品种类难上加难,但是在旧的东西上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改造,那他又会成为一样新的东西。”这是郑威奇在采访的最后说的一句话,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并且乐于其中的过程,或许正是最具有色彩的精彩吧。
人生的旅途不在于终点,而是在于沿途的风景。当然,在我们海天学院,还有其他像郑威奇那样专注于发明事业,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的的学生典范,也有与Smart Way类似的精品项目,比如正在研发的“自制电动卡丁车”(丁敏) 、“硬币分拣器”(周俊锋)、 “多功能3D打印机”(汪勇)、“简易迎宾机器人”(张叶)、“四轴飞行器”(严晓军)、“零件测绘”(蔡鹏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