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新区时刊》:校企共育高级蓝领

作者:发布时间:2016-11-16

导语
 本刊记者 刘盈蓉 通讯员 乐莹琼 张日益 为打通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ldquo


 本刊记者 刘盈蓉 通讯员 乐莹琼 张日益

 为打通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最后一公里”,自2015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确立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起,宁职院海天学院模具专业和大碶街道模具产业聚集地———横杨社区和灵峰社区,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提升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核心能力,实现“毕业就上岗、岗位零对接”的教学机制。

把实际生产过程引入课堂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具制作与装配》的授课教师,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娄用够老师。他告诉记者,模具零件精度要求高,加工工艺复杂,不仅涉及材料、公差配合、热处理工艺、机制工艺、装配工艺等知识,而且还涉及到各种加工设备的操作和数控编程,是模具设计制造的重要内容。

在模具数控实训中心,娄用够指着身边的真实模具对学生说:“现在每个同学都要独立完成整副模具的设计、加工和装配。”这堂课就从任务引领、现场设计开始了。据介绍,以企业真实的模具为载体,把模具生产的实际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同时把模具设计师和模具制造工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师傅边教边做,学生边做边学,在做的过程中教与学同步推进,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既掌握专业技能,也达到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模具专业教师庄舰与企业师傅们针对模具设计加工的技术难点、热点问题,收集整理转化为教学案例,按照产品工艺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作、试模的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她说,将产品设计制作搬入课堂,培养的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的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

授课地点搬到了工厂

授课内容变成了实际产品的生产和制作,授课地点也从传统的教室搬到了企业的操作车间。在宁波埃利特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模具工组长王师傅正在耐心地指导学徒王剑锋。今年7月初,正在宁职院海天学院模具专业就读的王剑锋,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来到了宁波埃利特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开展学习实践。

“虽然我来企业学习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师傅的带领下,我学到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王剑锋告诉记者,现在他已经基本了解了汽车零配件模具各个零部件的组装过程,以及如何调整模具尺寸的误差,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北仑区大碶街道灵峰社区第一书记王学蕾称,现代学徒制把授课地点搬到了企业、车间,企业可以深度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改变了以往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在这种契合与浸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企业需要的具有忠诚度和职业素养的合格员工。

师傅带教让学生获益颇多

自从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从事管理学生思想政治的老师也惊奇地发现,学生们有了很大变化:过去不爱学习的,周末主动看书了;过去懒散随意的,天天早起锻炼了;就连过去不修边幅的,如今都爱上了职业装,天天腰板笔直,换了副模样。

“只有让学生、企业、学校都获益,现代学徒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宁职院海天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任柯春松告诉记者,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后,教师获得技师资格的比例由45%提高到90%,拥有高级技师证书的教师比例由0上升到40%。通过现代学徒制,学生提升了技能和职业素养,获得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企业储备了人才,弥补了技能人才短缺,学校也打造出一支理论、实践“两手硬”的教师队伍,提升了办学质量。

据柯春松介绍,企业技师与学校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德艺双馨的技术型人才,无疑是一种“现代学徒制”的全新探索,今后规划组建该模式下的企业订单班,将思政管理融入专业教学,对订单班学生定向引导,专向输送,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可以参与进来,共同培养一批真正的能工巧匠,传承工匠精神。

新闻链接:blpaper.blnews.com.cn/content/2016-08/09/054250.html

《北仑新区时刊》08月09日第3版 要闻